芯片制造对环境的苛刻要求,让
“密封性” 成为无尘车间的 “生命线”—— 哪怕 0.1
微米的尘埃渗透,都可能导致晶圆报废、良率骤降。祺信科技在多年芯片厂房净化工程中发现:完美的密封性不是
“一劳永逸的施工”,而是从墙面到设备接口的全链条把控。以下 6 个关键环节,决定了无尘车间能否真正隔绝污染。

芯片厂房的墙面多采用彩钢板,其密封性的核心在 “拼接精度” 与 “材料适配”:
- 施工前需用激光水平仪校准,确保每块彩钢板的平整度误差≤2mm、垂直度偏差≤1mm,避免因板材倾斜导致缝隙;
- 拼接处必须嵌入三元乙丙橡胶密封胶条(耐老化、抗腐蚀),再沿缝均匀涂抹食品级硅酮密封胶,形成 “双重密封”;
- 墙角、吊顶与墙面的阴阳角部位,需使用特制圆弧配件过渡,配件与板材的缝隙用密封胶填充至与表面齐平,杜绝积尘死角 —— 这些部位若密封不当,极易成为空气泄漏的 “突破口”。
地面是尘埃最易积聚的区域,密封设计需兼顾 “防渗透” 与 “防静电”:
- 防静电环氧树脂地面施工时,每块板材的接缝需控制在 1-2mm 内,缝隙中填充导电密封胶(既保证密封性,又维持防静电接地连续性);
- 若采用防静电高架地板,支架与地面的接触点需垫橡胶密封垫,地板之间的锁扣需咬合紧密,并用密封胶封堵锁扣缝隙,防止下方夹层的灰尘上翻;
- 地面与墙面、设备基础的交接处,要做 5cm 高的圆弧挡边,挡边与地面、墙面的缝隙用柔性密封材料填充,避免清洁时污水渗入缝隙滋生细菌。
门窗是人员、物料进出的通道,也是密封的 “薄弱环节”,设计需做到 “开阖便捷,关闭严密”:
- 门框、门扇选用 304 不锈钢材质(不易变形),玻璃采用双层中空钢化玻璃(内侧镀膜防雾),玻璃与框架的缝隙用硅酮密封胶一次性封死,杜绝渗漏;
- 门扇四周设置 “三级密封”:第一道为橡胶密封条(压缩量≥3mm),第二道为发泡辅助密封条,第三道为磁吸密封条,关门时三道密封同时作用,确保缝隙≤0.1mm;
- 门锁采用隐藏式结构,避免外露部件积尘,同时配备闭门器(关门速度可调节),防止因关门过快导致气流冲击破坏密封性。
通风管道是洁净空气的输送通道,其密封性直接决定末端送风的洁净度:
- 风管优先选用 304 不锈钢(耐腐蚀)或镀锌钢板(表面光滑),板材拼接采用咬口连接,咬口处需涂抹密封胶,再用铆钉固定(铆钉间距≤150mm),确保接口平整无凸起;
- 风管与 FFU、送风口的连接,需用食品级硅胶软接(长度 200-300mm),软接两端用不锈钢卡箍紧固(卡箍宽度≥50mm),并在接缝处缠绕密封带;
- 安装完成后必须进行 “漏光检测”:在风管内放置强光光源,黑暗环境下检查外部是否有光线泄漏,若发现漏点需用密封胶补强,直至检测合格。
芯片厂房的线缆(电力线、信号线、气管等)需穿墙布置,这些孔洞若处理不当,会成为 “隐形污染源”:
- 穿墙孔洞直径需比线缆外径大 50mm(预留封堵空间),孔洞内侧做 30mm 宽的台阶(增加密封面积);
- 线缆穿过后,先用防火密封胶泥填充缝隙(胶泥需揉成条状嵌入,确保无气泡),再在外侧覆盖防火密封板(与墙面齐平),板与墙面、板与线缆的缝隙用密封胶密封;
- 对于多根线缆集中穿墙的情况,需先将线缆用绝缘套管分隔,再整体封堵,避免线缆之间的缝隙成为泄漏通道。
芯片制造设备(光刻机、镀膜机等)与车间的接口,因设备运行时可能产生振动,密封设计需 “柔性适配”:
- 设备与风管、水管的连接法兰,需选用耐油耐温的丁腈橡胶垫片(厚度 3-5mm),螺栓紧固时采用 “对角均匀拧紧” 法(力矩控制在 25-30N・m),确保垫片均匀受压;
- 设备与地面的接触部位,需设置不锈钢密封裙边(高度 10cm),裙边与地面用密封胶固定,裙边与设备之间预留 5mm 间隙(吸收振动),间隙内填充柔性密封棉;
- 对于需要频繁拆卸的接口(如设备检修门),需采用 “快拆式密封结构”:门框镶嵌磁性密封条,门板边缘对应位置设置不锈钢吸附面,确保关闭时瞬间密封。
对芯片厂房而言,无尘车间的密封性没有
“差不多”,只有 “绝对达标”。从墙面的一块彩钢板到设备的一个法兰接口,每个细节的密封处理,都是在为芯片良率
“保驾护航”。祺信科技始终认为:好的密封设计,既能抵御外部污染的 “入侵”,也能锁住内部洁净的 “底气”—— 这正是芯片制造最需要的
“环境安全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