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祺信科技官网!
专注模块化超净间
一站式解决方案
news
新闻资讯
当前位置:
返回

洁净室 “流动管控”:人员与货物怎么动,才能守住 “零污染” 底线?

  • 文章出处:Admin
  • 阅读量:7
  • 发表时间:2025-07-28 10:53:07
洁净室的洁净度,三分靠建设,七分靠管理 —— 而 “流动” 正是最大的污染风险源。人员的进出、货物的转运,哪怕一个微小的疏漏(比如没穿好洁净服、物料带了外包装进洁净区),都可能让百万级的净化系统 “功亏一篑”。

人员流动带来的体表微粒、衣物纤维,货物携带的外部灰尘、微生物,是洁净室最常见的 “隐形杀手”。想要守住洁净度,必须给 “流动” 立规矩:人员怎么进、怎么动、怎么出?货物怎么入、怎么转、怎么出?每一步都得有明确的控制逻辑。


风淋室


一、人员流动:从 “进门” 到 “操作”,每一步都是 “减污战”

人员是洁净室最大的 “污染源”—— 人体每小时会脱落约 100 万个皮屑,快走一步能扬起数十万个微粒。控制人员流动,核心是 “减少带入”+“降低产污”。


1. 进门流程:“层层脱污”,把污染物挡在门外

不同洁净度等级的车间,更衣流程严格程度不同,但核心逻辑一致:从非洁净区到洁净区,逐步去除体表和衣物上的污染物
以万级洁净室为例,标准流程需经过 “四步净化”:
  • 一更(非洁净→过渡区):脱外衣、鞋,换洁净鞋(鞋底经过消毒),戴发网(覆盖所有头发)。目的是去除大颗粒污染物(如外套上的灰尘、鞋底的泥沙)。
  • 二更(过渡区→洁净缓冲区):洗手(用无菌洗手液搓洗 20 秒以上)→烘干→穿连体洁净服(覆盖脖子、手腕、脚踝,拉链拉至顶端)→戴无菌手套(手套边缘需包裹洁净服袖口)→戴护目镜(高等级洁净室必备)。重点是 “无裸露”,避免毛发、皮屑外露。
  • 风淋 / 货淋(缓冲区→洁净区):进入风淋室,站在指定区域,双手举起,让高速气流(风速≥25m/s)吹遍全身 15 秒以上,吹除洁净服表面附着的微粒。关键:风淋时不能推门中途退出,否则未被吹净的微粒会带入洁净区。
  • 进入洁净区:通过气闸室(维持正压,防止缓冲区空气倒流)进入,开门时需 “缓开缓关”,避免气流剧烈扰动产生扬尘。


2. 洁净区内:“慢动作”+“定路线”,减少产污

进入洁净室后,人员的行为规范比流程更重要:
  • 行走:匀速慢走,禁止跑跳、快速转身(避免气流扰动扬起地面微粒);
  • 操作:动作轻缓,避免大幅度挥手、敲击设备(减少自身产尘);
  • 路线:沿地面标识的 “专用通道” 行走,禁止穿越生产核心区(如百级层流罩下方);
  • 人员密度:每 10㎡洁净区人员不超过 1 人(高等级洁净室如百级,每 20㎡不超过 1 人),避免人员聚集导致微粒浓度骤升。


3. 离开流程:“反向脱污”,不把洁净区污染物带出

离开时若操作不当,可能让洁净服上的微粒污染外部环境,甚至下次进入时 “二次带入”:
  • 先在洁净区缓冲区脱手套、护目镜,放入专用回收袋;
  • 进入二更区,解开洁净服拉链,从顶部往下脱(避免接触内层衣物),折叠后放入专用清洗袋;
  • 脱洁净鞋,换普通鞋,最后洗手消毒。


二、货物流动:从 “入厂” 到 “出厂”,全程 “净化护航”

货物(原材料、半成品、包装材料等)是外部污染物进入洁净室的 “主要载体”,控制逻辑是:先净化,再进入;不拆包,不接触;全封闭,防泄漏

1. 物料进入:“脱衣 + 消毒”,给货物 “洗澡”

外部物料(尤其是非洁净包装的原材料)需经过 “三级净化” 才能进入洁净区:
  • 一级净化(外暂存区):拆除外层包装(如纸箱、编织袋),用高压气枪吹除物料表面浮尘;
  • 二级净化(传递窗 / 气闸室):将物料放入传递窗,开启紫外消毒 30 分钟(或用 75% 酒精擦拭外表面),消毒期间禁止打开另一侧门(防止内外空气互通);
  • 三级净化(内暂存区):取出消毒后的物料,若有内层洁净包装(如无菌铝箔袋),可直接进入生产区;若无,需在洁净工作台内拆除包装(避免包装碎屑污染)。


2. 内部转运:“专用工具”+“固定路线”,防中途污染

物料在洁净区内转运,需避免 “落地” 和 “暴露”:
  • 工具:用不锈钢推车(表面光滑,易清洁)或密闭周转箱(带盖,防止转运时微粒落入),禁止用塑料筐(易产生静电吸附微粒);
  • 路线:与人员通道分离,设置 “物料专用通道”,推车移动时需匀速,避免颠簸导致物料晃动产尘;
  • 暂存:物料需放在指定货架(离地≥30cm,离墙≥50cm),禁止直接堆放在地面(地面易积尘,接触后污染)。


3. 成品与废弃物:“单向流动”,不交叉污染

  • 成品转出:用无菌密封袋包装后,经传递窗送至外包装区(非洁净区),传递时需先关闭洁净区侧门,再打开外侧门(维持压差稳定);
  • 废弃物处理:洁净区内的废弃物料(如破损包装、不合格品)需放入专用黄色垃圾袋(防渗漏),扎紧袋口后经专用废弃物通道运出,禁止与洁净物料共用传递窗。


三、常见误区:这些 “小细节” 最易破防

  • 人员方面
    • 戴手套前未洗手,手套接触到未清洁的手部,反而成了 “污染载体”;
    • 洁净服穿成 “露脚踝”“露脖子”,毛发、皮屑从缝隙进入洁净区;
    • 多人同时进出风淋室,导致气流分布不均,部分人未被充分吹净。
  • 货物方面
    • 物料仅拆外层包装就进入洁净区,内层包装上的灰尘未被清除;
    • 传递窗内同时放物料和废弃物,导致交叉污染;
    • 推车未定期清洁(表面积尘累积,转运时扬起)。


总结:流动管控的核心是 “让污染‘进不来、出不去、少产生’”

人员和货物的流动,本质是 “污染物的迁移路径”。控制得好,洁净室的洁净度就能稳定达标;控制不好,再高级的净化系统也会 “疲于奔命”。

说到底,流程是基础,执行是关键 —— 定期培训(每月至少 1 次)、现场监督(设置监控或巡检岗)、异常处理(如发现人员违规立即制止并重新风淋),才能让 “流动” 成为洁净度的 “保护者” 而非 “破坏者”。

(你的洁净室在人员或货物流动中遇到过哪些问题?可以留言说说,帮你针对性优化流程~)